Loading... > 本篇为 2021 秋经济学原理通识课(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姚雯老师所开)的短文作业。作业要求是「运用所学经济学原理解释你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这门课是截止至本文撰写时我在清华上过的最喜欢的、收获最多的课程。 > 本篇获得「经济学原理课最佳短文奖」(≤ 5%)。 在经济学中,私有产权很重要。没有私有产权,理性个体的逐利要么会导致公共资源被过度消耗,要么会产生人人都只想搭便车而无人开车的现象。但是,在信息技术产业中,存在“开源软件”这一“怪物”:互联网头部企业投入千万资金开发开源软件,成千上万的工程师投入精力参与开源软件的维护,可他们的劳动成果人人都可以免费获得与使用。这违反经济学基本规律吗?参与开源的个体与组织的动机为何?是因为他们全都信仰共产主义吗? 本篇试图从三个方面向诸位展示,开源不是乌托邦;开源符合现有的经济学基本原理。 ## 竞争优势与非竞争优势——为什么人们需要开源 现代社会的劳动分工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每个人应该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生产,通过贸易换取生产上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软件公司的产品开源与否则取决于一对类似的概念:竞争优势与非竞争优势。 世界上的软件分为两种——面向大众的终端软件与企业所需的基础设施软件。前者如 Word 或微信,要么收费,要么通过广告或间接服务盈利,并不开源。至于后者,如支撑无数网站服务器运行的 Linux 操作系统,又如 Chrome 浏览器,却都是开源的。前者往往规模较小,开发成本不高,却能带来大量盈利;后者是前者运行所需的必要环境,但是大众感知度不高,且由于规模较大成本不菲——据估计,截止到 2008 年,开源系统 Linux 内核的开发总成本就已高达 14 亿美元。 于是,软件公司们发现,独自开发闭源基础设施软件是不合算的。网购平台公司的卖点在于可靠舒心的网购体验,视频网站的卖点在于流畅不卡顿的观影体验,这才是他们用来盈利的优势;他们将此作为竞争优势。而至于浏览器,那只是访问他们的网站所需的工具而已,他们将其作为非竞争优势。开源的意义,正在于软件公司们在这类非竞争优势上进行合作,利用开源社区共同分担成本与风险,降低搭建基础环境的前期投入,从而投入更多资源到终端产品,也就是竞争优势中去。可能有人会反驳道,那为何不成立一家公司专门开发闭源服务器操作系统,就如 Windows ,再卖给各个企业呢?但不幸的是,在计算机技术领域,总有一些信仰开放与共享这种互联网原教旨主义的技术天才抢在商业公司之前创造出了优秀的开源软件,比如大部分网站服务器使用的 Linux 。企业家们没有开放共享的精神,但他们作为理性人懂得边际成本的差异——从零开发将面对项目起步时高昂的边际成本,参与开源则只需花费较少成本完善已有开源项目以满足自身需求。尽管为了遵守开源协议,他们额外贡献的代码必须开源。但这既然不是用于盈利的竞争优势,也就并无大碍。此外,开源使得企业免费获得了外部贡献者(无论是贡献代码还是反馈问题)的力量(稍后会讨论“免费”贡献者),何乐而不为? ## “跷跷板”与互补品机制——为什么企业要投入资金维持开源 有些信息技术产业的头部企业,比如 Google ,不仅会基于自身需要选择利用开源项目,而且会投入资金不断维护开源项目,甚至将自己开发的部分产品开源。毋庸置疑,此举不仅使 Google 俘获了一些信仰开放与共享的技术天才的“芳心”,而且使 Google 的产品能快速占领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使某些自家技术成为了事实上的行业标准。然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跷跷板”机制驱动着诸如 Google 的商业公司长期为开源而投入。 在经济学中,如果某个物品的价格下降,导致另一物品需求上涨,则称二者为一对互补品。“跷跷板”的左端是某物品的价格,而右端则是其互补品的需求;左端下降,则右端上升。回想前文的终端软件与基础设施软件,可以发现二者恰好是一对互补品: Google 搜索引擎是面向大众的终端服务,而访问它的浏览器则是一种基础设施。 Google 投入资金进行开源浏览器内核 Chromium 的开发,使用户能够免费使用浏览器,则翘起了跷跷板另一端人们对搜索引擎等网络服务的需求。于是, Google 能从搜索引擎上投放的广告中获得更多利润,也能从许多向其购买云服务的网站运营者处赚取更大利益。 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是,跷跷板两端的商品不能随意互换:被降低价格乃至免费的产品必须是用户几乎无感的、同质化的基础设施软件,而不能是差异化的终端软件。比如一旦某个浏览器开源免费,用户则几乎不可能去购买另一款付费的浏览器,因为浏览器只是上网的工具而非目的;这才使得开源能够降低跷跷板左端的价格。而即便某款网络游戏免费,用户也会出于对不同体验的游戏的需求而去购买其它付费游戏;在这种差异化服务的市场中一方开源并不能降低整体的市场价格,那么跷跷板另一端互补品的需求上升也就无从谈起。 ## 没有长期搭便车的人——为什么个人要投入精力参与开源 开源软件人人可免费获得,不具有“排他性”;一个人的使用丝毫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使用,因此不具有资源竞争性;故开源软件似乎属于“公共物品”。经济学中,“公共物品”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搭便车”问题:人人都想免费搭便车,人人都不愿意买车与开车。现实生活中,政府往往扮演着“搭便车”问题的破局者;而对于没有政府管理的开源软件,既然能够长期得到维护,这其中必然有不易察觉的驱动力。 开源软件的用户,即使一时是搭便车者,真的永远毫无付出吗?非也!首先,当一个人选择开源软件时,他就付出了机会成本,要承担所选择的开源软件不可靠的风险。其次,前面提到开源软件大多是基础设施软件,其用户多为使用开源软件去开发终端产品的程序员。当程序员遇到开源软件的故障时,经常能给开发者提供详细的故障描述,有时甚至会直接为作者修复,这相当于付出了反馈问题所需的精力。此外,越多用户使用某个开源软件,其开发者在业内的声望与影响力就会越高。用户无意中通过付出“选择”而给了开发者声誉上的回报。 而至于开源软件的生产者们,其实收获了丰厚的奖励。比如在全世界最大的开源社区 GitHub 上,每个项目都清晰地展示了各个开发者的贡献比例,也会标注被点赞与被关注的数量。无论是贡献排行榜,还是点赞数据,都形成了对开发者有效的激励。人们可以不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但一定会为了奖励而行动:当为开源社区贡献越多的人越受大公司 HR 的青睐、越受同行的尊敬时,想必没有人会认为这是“无偿付出”吧。 可见,在开源软件的开发上,既没有真正免费搭车的乘客,也没有毫无收获的司机。而维持这一切的,正是建立了有效激励机制的平台。 ## 小结 开源软件不是自由软件。一些信奉互联网原教旨主义的计算机天才们追求的是自由软件,那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对开放、共享与自由最纯粹的追求。而开源软件只是为了适应软件生产对快速迭代等需求而生的、一种新的生产模式与商业模式。是的,开源是一种商业模式;开源只意味着人人可获取,而不意味着真正的“免费”与“零回报”。开源不是乌托邦式的信仰,而是企业与个人在特定条件下的最优选择,是被经济学原理统治着的理性现实。 --- <a rel="license" href="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4.0/"><img alt="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style="border-width:0" src="https://i.creativecommons.org/l/by-nc-sa/4.0/88x31.png" /></a><br />本作品采用<a rel="license" href="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4.0/">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a>进行许可。 Last modification:December 18th, 2021 at 11:37 am © 允许规范转载 Support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 Appreciate the author